再破记录!
伴随冷空气南下,能源问题再度成为国际热门辩题,而巴拿马运河上的“大堵船”,也将热度再度提升。
当地时间11月13日,受到干旱影响的巴拿马运河上的百余艘货船进行的最新一次拍卖中,来自日本的一家能源企业为一艘液化石油气运输船付出了397.5万美元的“插队费”,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对此表示,在拍卖中出价最高的通常是液化石油气或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美国运往亚洲的油气运输成本飙升,会否给已疲软的市场带来一丝冲击还需考量。国际油气市场上的白富美却
降价尚未确定,但在国内,围绕天然气降碳的一场试验已经获得圆满的成功。
11月13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由该集团组织开展的国内首次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放喷射火试验与封闭空间泄漏燃爆试验日前成功实施,填补了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掺氢泄放燃爆验证试验的空白,为实现天然气长输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自主可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利用在役天然气管道进行掺氢输送,一直是国内外较为关注的热点技术,但受到条件限制,怎么掺,掺多少,始终在示范阶段,尚未大范围推广开来。
突破记录
这一试验打破了此前中国石油在宁夏银川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项目上实现最高掺氢比例24%的新记录。
国内关于天然气掺氢的试验一直在开展中,今年年初,国内首个面向真实居民用户掺氢天然气入户应用示范成功开展。
由国电投开展的天然气掺氢入户应用示范中,将“绿氢”混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该小区20户居民家中。
4月16日,中石油宣布在宁夏宁德的天然气管道(长397公里)上实现了长距离输氢技术的突破,氢气比例逐步达到24%,整体运行平稳。这一突破为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氢能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
天然气掺氢是通过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注入到天然气中,形成的一种混合气体(HCNG),通过天然气管道将掺氢的天然气输送至终端用户,随后直接利用、或者将氢气提纯后分别单独使用。
天然气掺氢有着“净、效、消、保”的优点。
首先,可实现高效低成本输送大量氢气;其次,作为输氢管道,能够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还可降低天然气利用过程的碳排放强度;最后,天然气掺氢是燃气资源的有效补充,能够保障燃气供应安全。
据悉,本次试验是我国最大尺度的管道掺氢天然气燃爆工业验证试验。
试验选用X65钢级、323.9毫米管径管道,放空立管高度为5米,试验压力高达12兆帕,最大掺氢比例为30%,模拟的封闭空间结构参照输气管道阀室建设。
“试验通过获取全尺度喷射火热辐射强度、封闭空间燃爆压力、火焰温度及长度等参数,揭示掺氢天然气火焰传播与燃爆机理,确定管道输送最佳掺氢比例,为建立掺氢天然气管道安全标准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新能源储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彭世垚说。
根据数据,按掺氢比(体积比)10%~20%测算,预计2030年有2.7×106~6.3×106t氢气掺入天然气管网;按照“制储输用”全生命周期成本(30元/kg)计算,全产业链产值将达800~1,800亿元/年。
此次掺氢天然气燃爆试验将氢气比例提高到30%,为实现大规模氢储能,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现实可能。
掺氢前景
天然气管网掺氢输送技术理念在1972年便已提出。随着各国发展氢能战略的确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供应吃紧,各国接连开展了围绕天然气掺氢的可行性研究、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示范工程建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我国幅员辽阔,在“能源金三角”的风光消纳借助氢储能能在最大范围内减少损耗,然而氢气运输却成为“西气东输”的一大拦路虎。
目前,大规模储氢受到成本、基础设施的挟制,并且进行氢能运输需要合适的管道网络系统,亟需解决的弃风弃光以及基建成本迫切需要一个接口。
天然气与氢气在运、输、用的相似特点,可以为其寻找到大量的融合机会,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天然气掺氢的运输可节省庞大的基建成本,同时达到降碳的目标。
我国在天然气掺氢产业方面起步较晚,缺乏全面的技术体系和成熟的工程实践,尚在初步示范与试验阶段,截止目前有辽宁朝阳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山西晋城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河北张家口天然气掺氢入户项目等。
其中,辽宁朝阳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作为国内首个绿氢掺入天然气示范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投入运营,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碱液产生10Nm³/h的绿氢,设计掺氢比为3%-20%,实际运行以10%的掺氢比例做为燃料使用。
从2022年开始,国内天然气掺氢项目的热点发生了两个重点变化:从运输环节向应用环节发展,从民用领域向工业领域发展。
这也意味着商业化的进程加快了。
在长期以来,由于天然气掺氢的经济性未能得到大规模的验证,技术上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天然气掺氢产业的标准上也始终是众口不一。
就在今年,由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主编的《天然气长输管道掺氢输送适应性评价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掺氢输送领域第一个团体标准即将出炉。
标准的出炉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技术手段的推动,最终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