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氢能产业释放了两个重要的政策红利
整个东亚地区,发展氢能源产业已经形成共同趋势。中日韩若凭借三国的地缘优势形成氢能源领域的产业分工、合作及整合,在未来全球氢能源产业领域竞争中必能占据鳌头。
01
进入2020年以来,氢能源产业界最为重要的政策面消息,大概是两条了:第一条是今年2月4日,韩国政府正式颁布全世界第一部涉及氢经济和氢产业的法律——《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2020年第16942号法令,以下简称《氢法》)。此前,韩国国会已于1月9日一致通过了该法案的立法。
就国内而言,今年03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379号)的通知,文件第七条特别指出:促进能源清洁发展。提出“加大对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
尽管只有聊聊数字,但可以说这是国内最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之一——国家发改委对于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再一次明确表态。尽管无论是政策涉及层级,还是政策覆盖范围,还是政策措施力度,比较韩国的《氢法》,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仍然让国内氢能源产业人士欢欣鼓舞,视为政策红利。
当然在两个政策面红利之间,还有一个动态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访问了福岛县的福岛氢能研究所,并试乘了在世界上第一次露面的丰田氢车“MIRAI”第二代“未来Ⅱ”,视察了研究所的氢气生产线,为研究所的开所式剪了彩。安倍首相还在开所式上发表了讲话。 安倍在讲话中不仅介绍了未来日本氢能源社会的愿景,而且特别指出原定于2020年奥运的火炬传递,将于3月26号从福岛的开始,并且所有火炬都要使用在福岛当地产生的氢气。
安倍称,奥运会在残奥会的大会期间,街上的汽车和公共汽车都是靠氢气行驶的,选手村则是靠氢气供电的。尽管因为疫情东京奥运会推迟了,但毫无疑问,安倍释放了重要的政策信息。
如果把三件事情联系起来,那么可以看到在整个东亚地区,发展氢能源产业已经形成共同的趋势。尽管韩日在氢能源产业方面捷足先登,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是所有的氢能源产业从业者不能等闲对待的。
展望未来,中日韩可否凭借三国的地缘优势形成氢能源领域的产业分工、合作及整合,发挥日韩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结合中国产业门类齐全、配套条件好,规模化生产制造经验丰富,以及产业应用市场大的优势,在未来全球氢能源产业领域竞争中必能占据鳌头。如果能够顺利推进,这对于疫情后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和重构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把三件事情联系起来考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全球氢能源产业发展已经是不可扭转的潮流,关于氢能源产业“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大概可以休矣!
在诸多怀疑氢能源发展的论调中,有一种批评声:认为中国应当走自己特色的道路,不能傻子过年看街坊,不能因为别的国家搞氢能源汽车,所以咱也要搞氢能源汽车。这种论调似乎是很有道理,其实同样经不起拷问。
因为他们不了解汽车工业是一个全球性的工业,如果拒绝接受氢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方向,最终可能的结果,便是孤立于全球性的汽车产业产业链之外。同样他们也认识不到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氢电产业链是最为清洁的交通能源解决方案。
回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最新发布的文件本身,它还意味着关于氢能源发展的“速胜论”观点的落空。持这一观点并冀望在短期内就能够在氢能源产业中掘金者当然也会非常失望。
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文件仅仅提到: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距离业内众多人士所希望的中央层面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显然还有不小的距离。与各个地方政府动辄上百亿投资规模的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宏图愿景似乎更是冰火两重天。
02
如果直面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应当承认在当下以“认真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为切入点,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避免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是符合我国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实际的。
其一,尽管近年来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不错,各地方风风火火,又是建园区,又是立项目,但是应该看到就整体而言氢能源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国内企业掌握的并不多。
以燃料电池技术为例,仔细考证许多声名显赫企业的技术源头,都会发现若隐若现的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的身影,当然全球化时代,技术合作与引进是家常便饭,但是至少说明在当下,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关键设备、系统总成、关键部件、关键材料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强,还没有哪一家国内企业可以像丰田、现代那样拿出成熟的产品,支持整个产业发展。在此前提之下,出台大规模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显然时机并不成熟。
其二,氢能源产业发展定位、发展路径还不够明确,整个产业链条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填补,特别是氢的制取、储运、分销等环节更是需要花费时间和资金,进行足够的技术经济验证。
尽管我国早在2008年就建成了第一座加氢站,但是在加氢站实际运营经营方面其实经验并不丰富。还以加氢站为例:氢气,是现场制取?还是站外补给?氢气的补给,气态?还是液态?似乎国际上也无定论。
至于加氢站的建设规范、安全管理规范,也需要在实践中建立健全。随着氢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加氢站建设势在必行,有关标准规范的制订已经成为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其三,尽管当前国内各地方发展氢能源产业的热情如烈火烹油,但这些地区发展氢能源产业同时也存在着一窝蜂,千军万马之势,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制造及应用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大企业介入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等问题。
其实许多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氢能源产业的客观条件,地方以提供地方补贴和一定的车辆购置为诱饵招引各类氢能源产业项目,而氢能源项目则冀望通过地方提供补贴和购车解决资金和项目落地,双方的相互“钓鱼”其实并不能真正解决氢能源项目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问题。
氢能源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其资金投入规模之巨,研发周期之长,远远不是一般的企业,也不是国内一般的地级市政府所能支撑。
以日本为例,支撑起整个日本氢能源产业的是以丰田、本田、岩谷等十余家日本的世界级企业,而全日本承担起制造氢能源汽车重任的,仅有丰田、本田两家企业,而韩国则集中于现代一家。
正是研发、制造、应用的集中化、规模化,避免了资金的分散和创新低水平重复,形成了高水平的氢能源产业生态,保证了氢能源产业高水平的持续创新。
在国内上述问题没有缓解,地方虚火延烧、高热不退,企业鱼龙混杂的情形下,没有充分的政策论证,贸然出台全国范围的氢能源支持政策显然并不合适。业内企业应该特别注意到的是国内电动车补贴故事,其实殷鉴不远。
氢能源产业是涉及能源、化工、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产业的革命性变革,涉及政策、经济、金融、技术、环境多领域的创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熟悉氢能源既往发展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曾经氢能源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千回百转,如今远方已经出现了晨曦与曙光,对于真正的奋斗者而言,前进路上又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文| 张永泽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