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氢能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屡获新进展!
来源:能建氢能 2024-11-06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能公司)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国能建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领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动能,也为中国能建核心产业氢能快速崛起提供坚实保障。
在过去两年中,氢能公司积极响应中国能建“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战略,构建体制机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研发平台创建和重大技术攻关为核心的“四轮驱动”发展模式。通过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做实做强氢能研究院,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氢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行业新标杆。
1
体制机制建设
氢能公司切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持续贯彻股份公司的“四大转型”关键路径,深入落实《若干意见》、“1466”战略及“四新能建”战略思想。坚持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全面实施科研管理的各项机制,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科研开发机制。落实“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做好科研立项前端工作;明确发展方向,高标准编制氢能公司科技发展规划,指导公司科技创新方向,提高科技研发准确性、前瞻性、实用性;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李京光董事长亲自担任科技委主任;引入“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立项机制,有效调动公司及所属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压实全过程管理机制,从项目立项、签订、实施到验收和后评估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监督,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科研开发取得实际成效。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科研项目及课题,积极开展首台套技术装备申报、新技术推广、知识产权和专利申报、科技奖评定等工作,研发一批核心装备、形成一批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支撑“四新”能建。
中长期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公司及所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建立导向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中长期激励,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定期开展先进评选,保障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到位。
2
创新人才培养
氢能公司严格贯彻“人才强企”战略,以“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引进、灵活柔性引才等方式汇聚一批包括院士、杰青、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员工中博士、硕士学历占比62%,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44%,40岁以下员工占比54%,员工平均年龄39岁。这些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不仅在科研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通过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培养,助推公司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提升。
赋能人才发展。公司长期落实国资委及股份公司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打造科技创新政策“特区”,建立人才孵化“示范区”,激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
优化创新生态。切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支持科技人才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大胆创新、成就价值。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的自主权,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3
研发平台建设
氢能公司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受集团委托牵头组织建设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氢能研究院,整合股份公司内氢能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建成省部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横向做宽。对氢制备、氢储运、氢化工、氢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方向整体部署,形成“有重点、分步骤、可实施、讲效益”的氢能研究院发展规划,构建氢能领域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横向到边整体业务模式;
纵向做深。落实研究院参建方、运行机制、管理团队、人员配置、办公场所、人才引进、业务模式等实施方案,构建氢能领域投建营一体化服务、产业链锻造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纵向到底能力框架。
内外做精。深入分析研究院运行的内外部环境、能建的综合竞争力,调研同类型研究院组建及运营情况,借鉴成功运营经验,建设能建科技创新“试验田”。按照科技创新“试验田”模式,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成果产出,外部借鉴国内外同类型研究院组建及运营经验,引入清华、北大等优势单位支撑研究院持续发展,讲好氢能故事,实现从“科研-技术-产品-产业”的完整闭环。
4
重大技术攻关
结合市场开发及工程应用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把脉氢能科技前沿,以科技创新助力氢能业务快速发展。氢能公司与业内优势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组建重大项目攻关团队,在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工程示范等取得了系列进展,实现了从需求对接、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到推广应用的无缝衔接。
液氢制备方面。团队拥有正仲氢转化实验室、低温透平膨胀机实验室等科研基础,所开发液氢装备已支撑中国第一辆液氢重卡的型式试验和路测、第一个液氢固定罐、第一台液氢罐箱、第一辆液氢槽车的型式试验,为液氢装备设计制造及下游装备测试提供有力支撑。
5吨/天氢液化器卧式冷箱
团队已掌握500公斤至10吨/天氢液化工厂关键设备及相关工艺,攻克了高波动性可再生能源适配分布式氢液化技术,多级预冷氢/氦膨胀制冷技术,克服了氢气液化成本高、能耗大的痛点,大幅降低液氢的生产成本,实现我国首套航天领域的国产液氢装备交付,率先完成国内首个10吨/天氢气液化系统关键装备研发,并于2023年5月成功下线。
10吨/天大规模氢气液化工厂
液氢储运方面。团队拥有液氢加氢站和高压加氢站100套、大型液氢容器20台、氢气液化工厂成套装置年产2-3套的生产能力,已开展多代液氢气瓶设计和试制,掌握了液氢气瓶低漏热、高强度支撑结构设计方法,拥有高真空多层绝热和长寿命夹层真空维持设计方案,为低漏热大容积车载液氢气瓶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液氢储罐
液氢加注方面。团队率先开展民用液氢加注系统研发及测试,主持液氢加注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型车辆液氢加注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车辆液氢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经验,有效推动了重型液氢燃料电池车辆的加注示范运行,也促使传统加氢站,由高压向低温迈进,实现了从科研探索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转变。
液氢加注测试
液氢应用方面。团队分别发布了“漫步-1200”、“木星”车载液氢系统,配套液氢重卡进入整车路试阶段,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通工具维度,团队主持多项新能源汽车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具备燃料电池重卡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开发了高效、高可靠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整车集成技术、高安全氢-电防护等技术,在氢耗经济性、低温环境适应性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拥有整车道路模拟试验台、转鼓试验台、涉水池等设备,全面具备燃料电池商用车从零部件、动力系统到整车“三位一体”试验验证能力。于2021年发布国内首台大功率氢燃料电池调车机车,获得了国内氢能源机车首个出口订单并顺利完成机车交付。
试验场景
液氢示范方面。已在氢能领域的项目投资布局累计投入达到1588亿元人民币,已在吉林、甘肃、河北等投建多个重点项目,持续跟踪绿氢+项目50余个,在风光资源好的“三北”地区建设氢源及氢基化工基地,在政策扶植力度大、市场需求强的“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区域推进氢能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综合加能站(加氢站)等上下游产业。布局车载液氢关键零部件生产、建设液氢工厂、液/气氢加氢站等,推动液氢产业进入应用阶段。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勇攀技术高峰,坚守科研阵地。氢能公司将全面贯彻股份公司“一个体系、两个中心、三个融合、八个领域、五个突破”的科技发展规划,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建设安全高效能源为指引,在氢能产业发展中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争当行业排头兵,为绿色能源发展提供“氢”动力,以科技创新擦亮“能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