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冲击后,国内第二家氢能上市公司来了
来源:原创 2023-11-17
11月16日,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氢能”)上市聆讯获通过,公司将登陆港交所主板上市。
在两度冲击IPO之后,国鸿氢能终于成功敲响上市的钟声。
而国内氢能板块也终于迎来了第二家上市公司!
冲刺IPO,成为“氢能第一股”的执念一直以来是氢能链条上的各龙头企业的执念,但自科创板成立以来,仅有亿华通一枝独秀。
据悉,国鸿氢能主营业务是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布局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模块、固定式发电系统、燃料电池空气过滤器等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产品。
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均排名第一,2022年出货量为175.2兆瓦,占有24.4%的市场份额。
国鸿氢能通过两次冲击,终于成功突围。
艰难上市路
作为美锦能源向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进军的关键所在,成立于2015年的国鸿氢能瞄准氢燃料电池赛道间,寻求打造氢能一体化产业链。
成立之初,受到技术挟制,身在云浮的国鸿氢能短暂的经历几年代工厂的生活,与巴拉德双方组建合资公司(国鸿巴拉德)生产和组装巴拉德9SSL电堆,同时该合资公司向巴拉德独家采购膜电极。
2021年起,巴拉德开始大幅减少关键零部件膜电极的供应,虽然营收受此影响出现大幅下降,但是在代工厂的“卧薪尝胆”中,从2017年起,国鸿氢能便致力于摆脱技术依赖,终于实现了电堆技术国产化。
在此之前,国内并不具备自主生产氢燃料电池的能力,尤其是作为燃料电池核心的电堆,高度依赖进口,其成本占据氢燃料电池的60%。
2020年,国鸿氢能发布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电堆鸿芯GI,并开始生产销售鸿途G系列氢燃料电池系统。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及燃料电池系统的规模化生产。
此外拥有美锦能源做后盾的国鸿氢能也成功获得了飞驰以及鸿基创能的订单,从供应到客户,完美闭合。
据公开信息,国鸿氢能累计进行7轮外部融资,融资总额逾26亿元,截至最近一轮融资,公司的估值超过70亿元。
亏损中突击
不过,在成为“独角兽”的道路上总是艰难的。
国鸿氢能虽然成功摆脱了代加工的标签,但是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营收持续亏损。
2020年底公司接回云浮工厂,大批量生产自研的“鸿芯G”电堆。
并改变产品销售形式,不再直接出售电堆,而是将自研自产的电堆装入氢燃料电池系统,整体售出。
虽然业务重心从电堆转移至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营收。
但“分手”的代价也令其元气大伤,纵使有美锦能源兜底,短时间内大客户国鸿巴拉德的缺失、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被取代的“9SSL”电堆产品以及与巴拉德协议的到期,使得公司于2021年出现就大幅度的亏损,年内亏损达到了7.0亿元。
据最新招股书显示,国鸿氢能2020-2022三年共计亏损达11.91亿元。
源自:招股书
对此,国鸿氢能在招股书中称,其年收入的波动主要由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量及平均售价变动导致。
据悉,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平均售价已从2020年的2914.2元/KW降至2022年的1667.5元/KW,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售价也从2020年的10423元/KW降至2022年的5578.7元/KW。
源自:招股书
而报告期内高企的销售成本,也可窥一斑。
公司2020年到2022年的销售成本分别为2.19亿元、3.30亿元和5.90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达到96.5%、72.1%、78.8%。
但氢能产业链本身就是“燃烧”的行业,上市之前的资本大量投入是不能避免的,在烧钱的同时,7轮融资和逐渐恢复的盈利也给国鸿氢能带来继续冲击的动力。
国内的氢能市场尚未完全展开,不少企业仍在坐着冷板凳,随着氢能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行业爆发前,下一个突击王者何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