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盘点 | 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企业争相发力
来源:汽车与配件 2021-01-05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速增长,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则是未来移动出行的关键之一。近年来,中国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遭遇疫情,上半年稍显孤寂,但下半年的行业算得上热闹非凡,可谓是取得关键性进展。当然,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迎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这都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各个企业的推动,本篇,小编将盘点部分核心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取得的突破和成绩。
亿华通科创板上市
8月10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华通)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亿华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商。其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率先实现了发动机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的批量国产化。目前公司已形成142项发明专利、92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软件著作权,主导和参与制订了30项现行和即将实施的燃料电池国家标准,报告期内累计完成了8项燃料电池领域国家课题,是我国燃料电池领域极少数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电堆批量化生产的企业之一。
亿华通与国内知名的商用车企业宇通客车、北汽福田、中通客车、申龙客车以及吉利商用车等都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搭载亿华通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客车先后在北京、张家口、郑州、上海、苏州、成都等地上线运营。2019年度,亿华通共计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销售498套,在国内率先开启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批量商业化的进程。
不言而喻,亿华通登陆资本市场将是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跨越,相信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等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公司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捷氢科技发布燃料电池电堆PROME M3H
8月24日,捷氢科技发布了全新一代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PROME M3H,此举意味着捷氢科技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上又有了新突破。PROME M3H 电堆是捷氢科技首个对外正式发布的电堆产品,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PROME M3H电堆具有车规级、高性能、高可靠等特点,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作为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捷氢科技PROME M3H电堆完全自主设计开发, 58个一级零部件全部国产化,自主化程度和国产化率均达到100%,并且各关键参数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据介绍,PROME M3H电堆的功率高达130kW,电堆功率密度达3.8kW/L。得益于高效的能量转化,PROME M3H电堆可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全功率驱动。数据显示,PROME M3H拥有10,000h的超长耐久性,并且在-30℃的极寒环境下,PROME M3H可在无辅助加热的情况下,在30s内快速启动。同时,电堆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95℃,拥有极好的耐热性能。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PROME M3H都能应对自如,这为燃料电池汽车在全国各地多样的环境中商业化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丰田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普及
今年以来,丰田积极推进各项举措,加速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2020年8月,丰田与中国主要商用车制造商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及FC系统集成商亿华通,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体制,为开发适合中国商用车的FC系统,共同成立了商用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即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FCRD”)。
FCRD将通过6家公司协商,共同规划产品,一条龙式地开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FC电堆等的组件技术”、“FC系统控制技术”以及“车辆搭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研发工作,以此大幅缩短从开发到产品化所需时间,加快FCEV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普及。
此外,丰田进一步加速向中国商用车厂商提供氢燃料电池(FC)组件。11月,丰田与FC系统集成商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人股份”)合作,将为雪人股份的FC系统提供丰田的FC电堆等零部件。雪人股份的FC系统将在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及销售的FC冷藏物流车上进行搭载。
上汽集团发布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
9月13日,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EUNIQ7,并同时宣布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 以上。 到2025年,上汽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累计销量超过3万台套。
今年以来,上汽不断扩大客户群,与上海机场集团、宝武集团、岚泽能源、上海氢雄、无锡中车、德燃动力战略合作,与各方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共同探讨各类型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与合作配套,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在各个地区进行推广示范。
重塑科技合力打通燃料电池产业链
2020年一年里,重塑科技积极拓展朋友圈,与各方产业伙伴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化产业布局。
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方面,9月3日,重塑科技与杜邦(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在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材料应用解决方案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关车用燃料电池材料技术创新;9月16日,重塑科技与大陆集团签署协议,双方未来将在燃料电池流体系统、振动控制及相关创新工艺的开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9月28日,重塑科技与盖瑞特签署协议,双方将在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空压机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氢能关键装备应用与发展方面,8月26日,重塑科技与冰轮集团将在燃料电池系统、氢运输贮存、加氢站以及分布式能源等应用领域建立密切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9月29日,重塑科技与有研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在全面推进燃料电池膜增湿器、催化剂、膜电极等电堆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领域开展深入合作;11月初,重塑科技与威孚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在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与交流。
此外,重塑科技还加速开拓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例如2月27日,重塑科技、上海轻程以及中石化氢能源签署协议,进一步拓展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市内物流、城际货运及长途运输等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
更重要的是,在燃料电池认证等方面,9月15日,重塑科技与德国莱茵TÜV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就燃料电池产品全球认证、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源共享及联合推动试验室平台化服务等多项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大陆集团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中心落户常熟
12月10日,大陆集团在其常熟工厂建立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中心,为中国的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提供高品质解决方案。
该技术中心将集合车辆流体系统、振动控制和中国区材料研发中心在橡胶与塑料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用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以加速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成果在本土的转化落地,助力集团更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为了更好配合氢能和燃料电池系统的零部件研发工作,大陆集团将在现有的成熟研发条件下,继续投资新增研发及试验设备,形成新能源汽车用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平台,致力于输氢管路、输/排气管路、输水管路、电堆端板、振动控制装置、加氢站用管路系统等研发,以实现这些核心零部件在真正有价值的燃料电池产品上的应用,推进氢能行业进步。
博世与庆铃成立燃料电池系统合资公司
12月22日,博世中国与中国高端商用车制造商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和销售燃料电池解决方案。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博世持股60%,庆铃持股40%。新成立的公司将主要负责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应用、组装、销售和服务。
秉持对“氢未来”的共同愿景,双方将集合先进技术和在本土市场的经验及优势,包括博世在燃料电池系统上的专业技术,提供电堆、关键附件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庆铃对商用车整车和本土市场的深入洞察。
写在最后
2020年,正是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规模化等方面都有可观的进步。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也明确指出,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可见产业界对其未来的发展也信心十足。但我们也要看到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加氢站投资规模大、成本高,制氢成本仍居高不下,氢燃料电池汽车购置成本高等等。正是受制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主要还是在商用车领域,乘用车领域还处于初始阶段。专家预测,从目前发展走势来看,燃料电池乘用车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预计还需要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