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元素网

提高绿氢消费比重 统筹规划全产业链

发表于:2023-03-20  来源:中国经营报  

提高绿氢消费比重 统筹规划全产业链

专访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庆生

氢能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在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氢能也是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中石化中原油田正在打造中国石化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庆生,他对氢能发展的产业规划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表示,氢能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同时在氢能方面需要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探索氢能产业规模化

《中国经营报》:“十四五”期间,中石化将建成1000座加氢站,未来将成为中国第一氢能企业,相对于化石能源,氢能的应用将带来哪些划时代的变化?

张庆生:我们可以看到,氢能是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清洁能源,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发电等多领域,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选择。

《中国经营报》:去年末中原油田的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建成,该示范项目是用绿电制取绿氢,这一项目的稳定运行,对行业有哪些意义? 中原油田未来对氢能产业的规划是怎样的?

张庆生:这个项目采用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工艺,是现阶段与风电、光电耦合度较高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我们知道,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随机性与波动性特点,发电时会给电网稳定性带来巨大压力。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工艺对电的波动与否没有过多要求,对电力系统可做到“分钟级启动、秒级响应”。

这意味着制氢系统便于就地消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较强的可再生绿电。

为实现“绿电”制“绿氢”,我们在濮阳市还配套建设了3.66兆瓦光伏电站和9兆瓦风电工程,两个制氢配套工程年发电量约2500万千瓦时。目前,光伏配套工程已同步并网发电,为该项目安全平稳运行提供绿色动能。据介绍,该项目集风光电、电解制氢、氢气纯化、储运等多系统于一体,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氢能多元耦合与高效利用等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自2022年12月25日顺利投产以来,位于中原油田的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已平稳运行近3个月。该项目拥有一套先进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以“绿电”制“绿氢”,可日产高纯度绿氢1.12吨。

今年是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中国石化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意义重大。我们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强化运行组织,全力保障绿氢示范项目平稳生产,也为下一步项目扩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中原油田将围绕氢气制氢技术、氢气储运技术、氢能利用技术、储氢安全及氢能标准体系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在推进绿氢商业化生产及应用过程中,探索并建立相关标准体系。

预计5年内,中原油田将建成年产能4500吨的中国石化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发展,为油田构建“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为确保华北地区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经营报》:中国氢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氢能产业尚需扶持,其降低成本和应用场景需要进行探索,你认为需要怎样的政策能够提升氢产业快速实现产业化,且有利于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生产?

张庆生:我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延续氢能交通领域支持政策,同时重点推动绿氢在工业应用方面有关鼓励及支持政策的出台,如:对于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的项目,建议按照联网不上网的原则免交上网政府基金、完善促进弃电利用的体制机制,并建立健全新兴主体的电力市场准入标准和交易规则,进一步提升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调动风光制氢企业积极性,实现绿氢产业与电力市场融合发展。

此外,在氢能方面需要给予财税政策支持。一是给予财政补贴。由于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现阶段氢气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且没有足够的氢能车辆,导致当前90%的加氢站利用率不足,实际运营困难。建议参照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扶持政策,给予加氢站建设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支持氢能终端企业初期发展,大力推动加氢站建设,扩大加氢站网点布局,加快氢能车辆应用步伐。二是给予税收优惠。建议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支持政策,给予氢能产业链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于采购关键设备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加计扣除,对关键设备和材料免征进口增值税和关税。三是给予贷款贴息。对于氢能企业用于生产、研发和经营的银行贷款,建议参照人民银行同期中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氢能产业链需政策支持

《中国经营报》:随着氢能产业的起步,已经有外资企业在中国着手建设氢能设备工厂,你认为中国氢能装备制造领域处于何种水平? 如何支持氢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张庆生: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目前在燃料电池、氢能储运等领域的部分关键材料、技术与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产品性能有待进一步验证,存在国产化程度不高、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

我认为应提升氢能制、储、运、加全链条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大功率高效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备、氢气纯化设备及分布式天然气、氨气、甲醇高效催化制氢设备等生产能力,提高制氢供应保障水平。

此外,应发展氢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整车核心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并举,构建燃料电池汽车完整产业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强化对加氢装备、燃料电池汽车电控系统等相关优势企业的配套服务,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产业化,提高双极板、电堆、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支持相关企业强化优势,加快引进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领域优势企业在豫布局,补齐产业链条,形成覆盖燃料电池八大核心零配件的全产业链条。

《中国经营报》:在氢能产业链发展的起步阶段,业内普遍在交通领域对氢能寄予希望,但是很多从零起步的工作,需要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探索,你希望在示范城市群建设中,看到怎样的场景?

张庆生:希望加快氢能交通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快氢能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等氢能示范城市群城市,建议相关部委加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的引导,落实考核和奖励措施,通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和车辆购置、加注的政策扶持,引导石油石化、物流、钢铁、邮政、电商配送等行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

《中国经营报》:你说到加氢站建设,业内普遍反映,加氢站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审批环节还有一部分真空的领域,你希望政府部门在哪些领域需要整合职能,实现加速项目审批?

 张庆生:2022年全国加氢站建设保持了较快的速度,但从现行政策来看,商业用地审批环节复杂,各地土地审批流程繁复而且不一致,在规划、立项、审批、运营监管相关方面缺乏具体政策制度。加氢站建站成本高,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液氢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导致部分已建成加氢站尚未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氢燃料电池汽车多处于示范阶段,其推广和车用高纯氢气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购车成本较高,在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方面,比如储氢罐、车载氢系统的高端碳纤维等部分管件主要依赖进口。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议明确支持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目前《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建议明确支持加油站依法依规开展加氢站、充电站、换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满足多元化补能需求。

 第二,建议进一步规范加氢站建设和管理优化流程。建议在国家部委层面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与加油站、加气站归口管理部门保持一致,加快制定规划、报建、竣工验收、经营许可全流程的管理办法,引导地方制定审批流程。

《中国经营报》:外资企业所掌握的制氢技术和设备生产技术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迎头赶上?

张庆生: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问题。缺少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统筹,地方和企业规划雷同性较高,甚至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短时间内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同时,各地区氢能产业普遍存在重应用、轻研发,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投入现象,且存在氢能项目重复、相关技术同质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氢能产业链涉及多种技术和行业领域,当前各省市产业政策、规划多聚焦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产业链上,对于其他领域应用很少提及,存在跨领域协作不足、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中国氢能技术储备不足,产业根基比较落后,各地差异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具备将技术装备推向市场变现的能力和条件。目前氢能主要来源仍是“灰氢”,生产成本上相较绿氢具有优势,但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制氢过程仍存在碳排放问题;工业副产氢产量有限且供应辐射路程短。长远来看,电解水制氢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规模潜力更大,更加清洁可持续,是最有潜力的绿氢供应方式,需要专门针对绿氢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首先,做好区域规划,防止重复建设。建议国家统筹规划氢能产业建设,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同时结合全国各地企业、科研机构等自身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其次,依托龙头企业,加快示范应用。建议依托中国石化等氢能各领域龙头企业,推动绿氢在化工、冶金、交通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围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绿氢应用生态,支持一批基础好的绿氢应用场景,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商业化路径。

最后,加大产业扶持,促进绿氢应用。建议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限制灰氢发展,引导灰氢企业利用CCUS技术将灰氢转换成蓝氢。进一步加大对绿氢制备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绿氢产业在氢能规划中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战略地位。严格审查氢源,出台专门针对绿氢产业的减税补贴政策,如减免绿氢制备和使用绿氢企业的各项税费、氢燃料电池汽车免收高速过路费等政策;针对绿氢制取装备关键技术、材料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设立科技专项,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降低绿氢成本,提升绿氢应用占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