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破局之路”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2000辆,同比增长2倍、1.6倍。其中,仅上半年产量就超过去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明显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涉及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政策文件。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
氢燃料电池车频繁“亮相”
今年7月,长安深蓝宣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SL03氢电版,实现整车关键部件100%国产化,续航里程高达730公里。
除长安深蓝SL03氢电版上市外,上汽大通MAXUS EUNIQ实现量产;海马7X-H实车也正式亮相,新车定位氢燃料电池MPV。此外,许多汽车制造商将陆续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
纯电动汽车“购置补贴”支持政策方式不同,我国主要运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和推广。自2021年8月以来,我国明确将上海、北京、广东、河南、河北等城市群纳入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促进产业链发展。
今年1月,广州黄埔区正式投入使用500辆氢燃料电池泥投车运输建筑垃圾。这些泥头车加氢只需8到15分钟,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到目前为止,这些泥头车的运行里程已经超过60万公里。
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10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完成了大规模示范运行,验证了冬季零下燃料电池汽车在20℃应用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8月初,410辆上汽燃料电池汽车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包括乘用车、大客车、物流车辆、重型卡车等。今年发布的《上海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明确指出,将加快氢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商业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万辆。
部分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业链加快形成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作为一种不同于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成熟度如何?
据了解,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电堆上,主要包括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和碳纸“三大材料”及其双极板、膜电极等“两大部件”。目前,这些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加快实现国产化。
膜电极被称为氢燃料电池“芯片”,决定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成本。近年来,在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化显著加快。
其它零部件也加快完成“突破”。先进能源产业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打造了年产3万平方米的碳纸生产线。在整车阶段,此前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面临大限制是氢燃料电池的体积和重量太大,但随着我国氢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显著提高与国产零部件水平的逐步提高,上述瓶颈已取得突破。例如,长安深蓝色SL03氢电版燃料电池系统管路线束长度下降约20%,系统体积显著减小,使轿车搭载成为可能。
“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各项指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石墨双极板的电堆寿命已从3000小时提高到1.5万小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较长,涉及上游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等零部件和政策制造,并延伸到物流、旅游等应用领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广州黄浦是广东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示范区。已在当地落户的40多家氢能上下游企事业单位,预计2022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为完善产业链,广州还加快氢能生产,广州石化年产1500吨高纯氢项目建成投产,到2025年将形成年产2万吨以上的氢气供应能力。
在重庆,许多汽车公司发布了氢燃料电池车型,并聚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产业链配套公司。当地政府还与四川合作打造“成渝氢走廊”,计划在2025年前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辆。围绕产业链,重庆还加快建设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项目,建成氢燃料电池汽车综合营运监控平台。
仍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仍处于初步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仍需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高成本是核心问题。据测算,目前每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平均单价为数十万元,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电池成本只有几万元。
电解水是制造氢气最被看好的方法之一,但目前的制氢成本仍然很高。据计算,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平均每百公里用氢成本为30-80元,而电动汽车每百公里耗电成本一般不到20元。
专业人士提议,仍需攻关氢燃料电池、电解装置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完善产业链及相关配套设施。上海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卫尧指出,仍需推动碳纸、质子交换膜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加快国产化进程。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投入市场,更依赖完善的加氢站网络,仍需加快加氢站的建设。
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荣军表示,与纯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在大负载、长续航、高强度应用领域具有先天优势,应加快重型卡车、特种车辆、商用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链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