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标准缺失将制约氢能产业发展
伴随着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氢能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日益受到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氢能检测中心是和加氢站同样重要的基础建设,但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涉氢检测标准不统一,已成为检测环节的重要阻碍。
涉氢检测指标复杂
据最新统计,国内已建成和拟建氢能检测项目有7个,包括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保定长城氢能检测技术中心、天津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如皋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位于重庆的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这些根据燃料电池国标建立的实验室,在行业中有较大的公信力。
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氢能与燃料电池方面国标有90余项。
资料显示,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主要负责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已出台部分关于氢能生产、储运、加注及燃料电池汽车的标准号为GB/T的相关标准,且仍在陆续完善中。
业内人士指出,氢燃料电池产业链较长,集中了安全性、效率性、稳定性、耐久性等诸多的技术指标,需要检测的内容繁多,包括储氢系统检测、燃料电池检测和整车系统检测等多个部分。
从事涉氢检测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氢燃料电池车的测试时间长、参数多,涉及的相关指标非常复杂,关于检测的方式、标准需要进一步统一。
存在标准错配情况
在氢燃料电池标准推进过程中,氢气的标准问题由来已久。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核心能量来源,氢气的纯度及杂质含量都极大影响着燃料电池的性能及寿命,因此需对其中各项杂质的含量进行限定。
目前,氢气标准有GB /T 3634.2-2011《氢气》第1部分工业氢气、第2部分纯氢、高纯氢、超纯氢,以及GB/T 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而氢燃料电池的用氢质量标准依据应为GB/T37244-2018标准。
气体行业相关业内人士指出,不少企业并不了解两类标准之间的差别,GB /T 3634.2-2011《氢气》中对甲醛、氨、颗粒物浓度等参数都没有严格规定,如果其中某项参数过高,会对燃料电池寿命造成致命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行业专家告诉记者:“氢纯度与氢品质完全不一样,不少氢气供应商及加氢站不了解两类标准之间的差别,简单地认为只要氢纯度达标即可。而事实上,燃料电池用氢需要满足氢品质,14项杂质必须符合GB/T 37244的国标要求。”
“由于GB/T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对氢气中硫含量要求很严,因此对其检测分析技术要求很高,大部分检测机构做不了。”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潘义曾指出:“GB/T 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标准中对硫含量等参数有明确的限量值,但并未对各参数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目前所引用的分析方法标准并不全部适用于燃料电池用氢气的杂质分析。”
此外,潘义表示,目前的标准虽然对各项指标都有详细的规范,但却忽视了氢气的来源对其杂质含量的直接影响。换言之,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氢方式,那么制出的氢气中杂质如何加以初步判断?以加氢站为例,目前无论氢源如何,都需要进行全部项目的检测,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也无形中造成了检测资源的浪费。
让标准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此外,与燃料电池相关的其它检测部分也面临标准不一的问题。群翌能源副总经理吴振利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燃料电池各零部件已有相关国家标准,但组合成整台设备后,对于温度、压力、流量湿度等相关标准却没有统一。
“随着行业的迭代发展,检测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企业,应与第三方检测中心合作努力推进标准建设,实现国家标准的最终制订。”吴振利表示。
“对燃料电池企业而言,落实标准化工作涉及专利、知识产权等,利于企业加速增效发展,通过标准还能引进和培养人才。”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副秘书长卢琛钰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嘉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呼吁,“企业应在标准化方面积极参与、成为行业标准制定领跑者。”
上述气体行业业内人士也认为:“通过企业和行业力量,推进整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需尽快细化和完善相关国家标准外,还应推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能力建设。此外,标准出台的周期为两到三年,可能出现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的情况,怎样弥合标准与日新月异的产业之间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资深行业专家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