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十四五”期间将建4座油氢合建站,谋划可再生能源制氢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2-03
2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推进建设上海第二LNG站线项目,新建4座油氢合建站,建成氢燃料电池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T6线),谋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低成本氢气储运、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既有国际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国际综合能源发展论坛,打造中国综合能源领域的世界级合作与交流平台。
临港新片区聚焦先行启动区(119.5 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重点区域产城融合(386平方公里)整体发展,构建重点区域“一环、一带、 一心、多网融合”的综合能源发展功能布局,有序推进新片区综 合能源发展。
到2025年,新片区天然气供给能力达到16.5亿立方/年,光伏累计装机提高到340兆瓦,风电累计装机提高到800兆瓦,新建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13个,其中含加氢功能站点4个。
持续发挥保障电力供给基础作用,到2025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50%;可再生能源电力 占电力消费总量的28%,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49%。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达标率达 100%,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到2025年,区域供电可靠性达99.995%;开展工商业用户需求侧响应试点,初步形成需求侧机动调峰能力30兆瓦左右。
“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要推进220kV及以上电网建设,完成临港重燃试验电站和奉贤海上风电场的并网接入,继续推进新片区500千伏远东站主变扩建。推进110kV电网建设,推进顶科、洋基、青涌等1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10千伏配网建设,对先行启动区发展较成熟地块10千伏电网进行“钻石型”配电网结构改造,构建以开关站为核心的双环网结构,供电可靠率达99.999%以上。
推进管网和应急站点布局,新建15公里以上次高压燃气管道和190公里以上中压燃气管道,推进建设上海第二LNG站线项目。探索光伏适应场景,实现新建厂房光伏屋顶全覆盖,新增分布式光伏200 兆瓦以上。布局氢能利用场景,新建4座油氢合建站,建成氢燃料电池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T6线),探索氢能物流、氢能分布式供能、氢能楼宇等典型氢能应用场景。
“十四五”期间,新片区要建设“多位一体”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建成先进智造片区和滴水湖核心片区范围内古棕路、平宵路及X2路等13座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逐步解决站点能源种类单一、能源储量不足、网络分布不均等系列问题。
在临港物流园区、S2高速、洋山深水港区全面推广LNG、氢能等绿色能源,面积超过2400平方米的新建站点均设置2-3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将人脸识别、无卡支付、 车牌识别等先进技术在新建站点全面推广,“一键加油”功能在新片区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覆盖率达100%。
新片区要构建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体系。以新片区六大典型区块为依托,培育售电商、综合能源运营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务供应商等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建设以能量、辅助服务、新能源配额等类似标的物的多元交易体系。
新片区要充分利用临海优势,开展深远海风电技术、海洋能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借助氢能产业发展建设,谋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P2G)、高效低成本氢气储运、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前沿技术领域,构建氢能研发基地。
规划提出,要以新片区政府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区域高校为依托,成立区域综合能源“双创”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合实验室”,推进“政产学研金”深度合作。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既有国际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国际综合能源发展论坛,打造中国综合能源领域的世界级合作与交流平台。
展望2035年,新片区全域形成中国特色国际领先能源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综合能源体系。形成“一环网、三压力等级、六气源站”的天然气管道输配系统,完成“1主+3辅”应急服务站点空间合理布局。建设以成品油、天然气、氢能、电能等绿色能源互为补充,兼具其他智慧增值服务的综合交通能源服务体,站点密度达到12座/百平方公里。